当前位置:首页  校友风采  校友故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访南京大学环境学科创始人之一王连生教授
作者:admin    来源:环境学院校友会     发布时间:2015-12-01     点击:211
 

王连生(1934年~ ),1956年获南京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1962年获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副博士学位。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家,为中国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和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及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评委,江苏省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环境化学》副主编,《生态环境学报》、《环境科学研究》等杂志编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他长期从事环境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20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与面上项目以及科技部863与973项目、欧盟国际合作项目等,这些课题围绕有机物的环境行为规律、生态效应、污染控制与修复以及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曾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9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多项。

第一次与王老先生的见面,是在他的家里。他虽已满头白发,但精神依然矍铄。我们向他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表明来意后,很快便进入了采访的主题。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大学环境学科创始人之一——王连生教授。


不畏艰难,毅然前行

1934年7月1日,王连生先生出生在江苏丰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庭并不富裕,一家人的生计,全靠家里几亩地的收成支撑。然而,生活的困苦艰辛并没有阻碍他对知识执着的追求,反而铸就了他不畏艰难、勤奋好学的性格。

王连生先生起初在村里的周宅址小学读书,三年级时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连跳两级直接升至六年级。不久后,他就被学校推荐去上中学补习班。那是一个离家50多里路的学校,因为贫困没钱买饭吃,父亲便在每个周末的晚上推着独轮车送来一周干粮。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的时间,12岁的王连生先生就考进了丰县中学。

两年后,家乡解放了,为了能让更多人上学读书,年仅14岁刚上初二的他便响应新政府的号召,到离家40里的孙老家小学教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1950年,徐州的各中学开始招生,做了两年小学教师的王连生先生又顺利考入徐州三中。

中学期间,对王连生先生影响最大的是一位叫宋绍英的化学老师。宋老师是原中央大学的毕业生,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在宋老师的课堂上,王连生先生不仅掌握了化学的基础知识,还了解到新兴自然科学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正是在宋老师的启发下,王连生先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颗立志钻研化学知识的种子也逐渐在他心中萌发。


与南大的不解之缘

1953年的那个夏天,王连生先生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从此与南京大学结下不解之缘。因为成绩优异和工作需要,王连生先生3年后提前毕业,并留校担任有机化学老师。1958年,由于学科建设的需要,王连生先生被派遣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俄语,为留学苏联做准备。经过一年的学习,他考取了莫斯科大学放射化学专业研究生。1959年11月,王连生先生来到莫斯科,进入了那个年代中国青年学者非常向往的莫斯科大学,跟随导师安德烈•尼格莱维奇•涅斯米扬诺夫教授从事核反应过程化学的研究工作,在原苏联杂志《放射化学》上发表了2篇论文,并于1962年提前通过了副博士答辩,顺利获得莫斯科大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王连生先生继续在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后从化学系放射化学专业转入环境科学系任教直至退休。

当提及南大的文化精神和师生对自身的影响时,王连生教授饱含深情地说道,“南大严谨、踏实、诚朴的学风和文化,让我受益一生。正是党和国家以及母校对我的关心和培养,才使得我获得一次又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才使得我从一个农家孩童成为一位南京大学的教授。我永远对国家和母校为自己提供的一切心怀感激。”

六十春秋一甲子,母校给王连生教授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他感恩母校,情之切切,意之浓浓,然而母校又何尝不感念他为我国环保和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呢?

1955年南大学生会文化部工作同学留影

1960年摄于莫斯科大学攻读副博士时科研实验室


时代激流中的探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在发达国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我国环境科学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王连生先生觉察到环境学科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便从化学系转到新成立的教育部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工作,成为南京大学最早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学者之一。

1980年王连生先生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为回国后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王连生先生从美国回到南京大学,积极投身环境科学学科的建设和科研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作为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先后主持申请到了“环境化学”江苏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并为我国环境科学研究队伍的建设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值得一提的是,从1996年到2005年,他先后参加和主持了两项欧盟国际合作项目,为提高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科在国际上的声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连生教授是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领路人”,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典型有毒化学品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行为与过程机制、有毒化学品的定量结构-性质/活性相关、有毒化学品生态风险与健康风险评价、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环境有机物的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有机污染物混合体系的环境行为研究等,他率领团队攻克了多个研究难题,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研究成果达到了本领域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空白,为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连生教授所获荣誉


一片丹心育桃李

当被问及什么是他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时,王连生教授脸上露出了欣慰和自豪的神情,微笑着说,“我培养出来的学生们,就是我这一生最大的成就与骄傲。”紧接着,他将手边的一本小册子递给了我们。翻阅册子,我们发现里面记载的全是学生们对他的真挚感谢与美好祝愿,语句虽然质朴,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学生对他浓浓的爱。

王连生教授先后培养了博士后8名、博士生40多名、硕士研究生近30名,他的许多弟子现已成为我国环境科学界的学术骨干和带头人。

学生眼中的他,是一位慈祥、朴实、谦逊的长者,是一位勤勉、严谨、睿智的学者,是一位严格、公正、务实的导师。在他们心中,他是导师更似慈父。在学生的回忆里,王连生老师总是静静地坐在拥挤的办公室里潜心研究、著书立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王连生教授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的科研态度以及以诚待人、以爱为人的朴素情怀,一直影响着学生的做事与做人,让他们受益终生。正是这些优良的品格,也使得他获得弟子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喜爱。

访谈最后,当谈及对青年学者和学子的期许时,王连生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现在的科研条件与过去相比改善了很多,仪器设施更先进了,信息资料更全面了,实验环境更舒适了。我希望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好好利用现有的条件,真正沉下心来做一些研究,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王连生教授与学生们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六十年的不懈探索,王连生教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漫漫长路,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环境保护事业,将自己的汗水挥洒在了三尺讲坛。在他看来,能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做一份贡献、出一份力,便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版权所有©南京大学环境校友会   |   地址: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逸夫管理科学楼    |   邮编:210093    |   邮箱:NJUEAA@163.com